調查員遇到的飼主們,幾乎都是認為非人類動物養在戶外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大多數台灣的住宅,又都是互相緊鄰的住宅區、或是多人同住公寓大樓等,沒有自有可防止逃脫的庭院,甚至有庭院,但因為有些植栽佈置,不想被破壞,因此將寵物籠養或鏈養在某個角落,常見位置如騎樓、庭院、陽台。


研究顯示,長期籠鏈養可能造成動物的心理出現狀況,進而產生行為異常,動物會對既定空間或範圍的保護意識明顯。有些案件動物的個性較溫馴,調查員比較容易介入並協助改善環境;但當遇到動物已因長期的挫折,出現異常行為,人們最介意的就是可能會被攻擊,籠養是唯一可以避免這樣狀況發生的方式,這類案件調查員會非常難以推動改善。

調查員問飼主:「狗狗平時有機會出籠活動嗎?」飼主會告訴我們,牠沒辦法出籠,很兇,連主人都咬。但有些飼主卻是說多年前曾被攻擊過一次,就再也不敢跟犬隻有近距離接觸,即使近幾年犬隻都不再出現攻擊行為。有些飼主還會自創方法,讓自己平時餵食都不需要接觸到動物,人跟狗最後近乎是零互動,狗只是在這像是孤獨的監獄有得吃喝直到生命最後。

協會有合作的訓練師可以一起到現場給予相關訓練建議,但困難的是,飼主往往期望訓練師訓練犬隻就好,我們說明上課是主人要一起參與,上完課後人跟狗平時都需要一起做練習,飼主就會說自己沒時間上課、不敢跟犬隻互動、如果自己被咬我們要負責嗎?類似這樣的回覆。可是跟動物最有連結的必定是飼主,若每天餵食的飼主不願意努力,其他人很難取代他。

這樣的案件動物福利非常難提升,調查員依然會嘗試跟動物互動,曾遇過幾次犬隻在籠鏈養位置會不停地吠叫與露齒警告,但牽離籠子後就變成可以一同去散步與觸摸,調查員會隨時注意犬隻的反應,牠可能是在不停地忍耐,下一秒會突然爆發,因此調查員們都需要具備動物行為相關知識才能正確地與動物互動,也努力不造成動物更多的生活壓力。我們同時要求飼主至少環境條件平時都要符合法規,若飼主願意未來多跟動物互動,我們盡力給予協助,但若飼主不願意跟動物互動,有些案件動物我們會嘗試送養,說不定有天會有人有適合的環境條件或訓練經驗願意帶牠回家,不過,目前沒有出現過願意領養這些被認為是不親人的動物。

長期的鏈養跟籠養寵物在許多歐美國家都已經是被普遍不認可了,但在台灣我們卻還在努力改善籠鏈養的環境,能讓動物因為調查員介入而改為圈養在室內的案件,十隻手指頭數得出來,可見台灣的動物飼養狀況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協會期望政府不再滿足於普遍籠鏈養的現況,應多增加寵物應飼養於室內的宣導,也多從源頭把關,不再讓不適合的人成為新的飼主;同時動保教育也非常重要,致力給予下一代正確的飼養觀念。減少不當飼養案件的產生,也能減少人們所謂有行為問題的動物。

上一篇 回目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