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商業炒作下,多數動物都可進入「寵物」市場,而在2014年時,動保組織就曾展開研究發現,#台灣寵物交易市場,光是有記錄的物種,至少已達1,396種。多年來政府除了犬貓的管理,其它物種幾乎無任何管制措施,也就代表動物如何生、養、死,或是那些物種不適合成為寵物,完全沒有規範與限制,導致 #多年來嚴重的產業與飼養亂象;像是在2011年,#業者對外表示飼養沼林袋鼠僅需1坪的空間、在2018年開始 #鼓勵大眾飼養狐狸、或是在10多年前 #吹起寵物浣熊熱潮,導致後來浣熊不當飼養「發瘋」的案例成出不窮。#因商業利益或部分人士的新奇心態,飼養各種「野生動物」似乎被合理化,但新興寵物市場的風險,國際間多數文獻都表示會造成生態環境與社會的影響,且更是嚴重的危害動物福祉(台灣一般家庭的有限環境下,難以滿足許多物種的基本習性需求)。
而農業部終於在110年開始,透過 #第三方研究單位針對哺乳類與爬蟲類寵物進行各項調查,在去年(2024)的七月份,#立法委員郭昱晴委員也召開公聽會,為了「多元物種分類分級管理機制」收集各界意見。雖然動保組織原本建議應比照新加坡,以「正面表列」方式規範可輸入、繁殖、買賣、飼養的物種,但在各界的共識下,接受以黑、灰、白名單開始逐步進行寵物的分級分類管理。(#黑名單:禁止飼養;#灰名單:有條件飼養,例如需申請,提出飼養能力證明;#白名單:可飼養。⚠因此絕非部分人士號稱,所有動物即將都不能養!⚠)
(農業部如何整理出這份黑名單,相關研究調查機制與過程,請看留言處)
【這份名單真的「很驚人」嗎?】
請注意,這是針對「#家庭飼養」而非展演場所或是因研究科學應用目的而飼養的黑名單,且已經飼養的一般飼主還是可以繼續飼養(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但必須向縣市政府登記備查,也就是跟犬貓一樣需要配合進行登記管理。(#終於要管理!)
在前幾日(⅓號)的農業部會議當中,#台灣兩棲爬蟲動物協會遊理事也表示對於這份清單大致上沒意見,除了緬甸蟒與鱷龜。#林保署科長並接著說明,國內已有多起鱷龜於野外棄養案例,因此建議納入名單,在最後僅緬甸蟒被排除。現場,動保組織更是建議政府,一定要準備好所有配套措施,包含飼主登記備查時如何進行個體識別、如果真有飼主無法繼續飼養如何協助收容安置、以及如果動物「被飼主養到亂七八糟、健康狀況很不佳」時也應該要有能夠維護動物福祉的人道安樂死機制等(*有人於 #網路上造謠說要全面安樂死這些動物,完全是⚠ #假消息!會議記錄有逐字稿可佐證)。在場的 #動物展演業者TAZA代表最後也提出,如果各縣市之後遇見有飼主無法再飼養,願意協助,收容安置動物。
總結來說,本會不認同將野生或特殊動物作為寵物,#背後隱藏著嚴重的動物福利問題(包含輸入、運輸、繁殖、買賣、飼養階段時的問題)。這些動物的基本需求在「一般家庭環境中」往往難以被滿足,進一步導致牠們的身心問題、行為異常,甚至引發人與動物間的衝突。
近年來,協會的調查部門從 #全台各地接獲到多起民眾通報有關異寵不當飼養的案件,是早已存在的動物福利隱憂。受理案件中,一般飼主的生活樣態與環境,難以滿足異寵的基本習性需求,導致動物承受不必要的 #痛苦。許多飼主仍抱持著「養得活就好」的心態,不願意付出更多照顧責任。也有飼主當動物小的時候認為動物很稀奇、可愛或很好養,但動物長大後發現各種飼養困境,完全 #低估了動物的需求,因此就 #將動物長久限制於小鐵籠或小水箱內。寵物店更是常被檢舉的不當飼養場所。
以早期流行的浣熊為例,即便最終飼主有放棄飼養的意願,找到適合的領養人也是非常困難,最終只能採取關籠管理,無形中又更進一步傷害了動物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