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年底爆發的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雖然不像薩諾斯彈指消滅宇宙中一半的人口,但各種防疫政策某種程度限縮了我們的自由、改變了我們慣行的生活模式,但也同時為世界按下了「休眠」按鈕。沒有遊客的動物園降低了動物的緊迫、少了旅客的威尼斯有海豚游進港、大堡礁附近6萬隻綠蠵龜上岸產卵。動物們在這得以短暫喘息的時刻,提醒了我們如何尊重這些共享地球的動物們,也促使我們反思過去與動物的互動。

除了自然環境因為這次疫情得以休養生息,各國政府、動保或保育團體也開始反思與挑戰過去對待動物的方式與人和動物之間的關係。

●  因為遊客數量驟減,泰國當局關閉了清邁的85個大象營(原本共93個),部分業者正在研擬將嚴重危害動物福利的騎大象活動轉型為生態旅遊。

●   中國農業農村部公布了《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部分人士將這份白名單解讀為野味禁令。

●   因水貂養殖場中有水貂患上COVID-19,荷蘭、丹麥兩個水貂皮草出口大國,共撲殺了超過100萬隻的水貂,且發生疑似動物傳人的案例。荷蘭議員以壓倒性多數贊成在年底關閉水貂養殖場。(荷蘭最高法院於2016年下令在2024年之前關閉所有貂皮養殖場。)

台灣在這次的防疫表現亮眼,雖然讓人民相當安心,但我們是否也因此沒有注意到大自然的警告、動物們給予的啟示?防疫新生活已然展開,我們與動物互動的方式會不會有所不同?又能有甚麼不同?

友善動物新生活運動!這些每個人都可以做到:

●   拒絕違反動物福利的動物展演場所(休閒農場、咖啡廳等)

●  拒絕破壞生態的報復性旅遊

●  旅遊還是要自備帶環保餐具

● 親水活動使用海洋友善防曬乳或物理性防曬

●  不要觸摸、餵食、騷擾野生動物(包括珊瑚、海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