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TSPCA)多年的調查經驗發現,許多繁殖場的貓狗、飼主的寵物、以及展演動物都會出現刻板行為,也就是所謂的重複進行某個動作,例如籠子內不停的走來走去,重複的轉圈圈,或持續的咬某一個東西。造成許多圈養動物的刻板行為原因就是壓力、孤立或無聊。

這些動物都是被長期關在籠子內,有些動物甚至同時受到三大要素的困擾已經出現自殘的現象卻沒有人能聽得出牠們痛苦的悲鳴。在Zoobiquity一書中提到獸醫師們從經驗中歸納出動物自殘行為最常見的三大要素是壓力、孤立與無聊。

大家是否曾看見海生館的小白鯨一整天反覆在水池中用相同的路徑繞圈子游泳?老虎在籠內不斷的重複走動?浣熊在籠子角落反覆轉身?鸚鵡自己拔掉身上的羽毛?狗狗在小籠子裏面一直轉圈圈?這些都是所謂的刻板行為。

造 成三大要素的原因有百百種,例如將習慣群體生活的動物獨自關籠或將習慣獨居的動物和其他同伴關在一起、生活空間過小、改變其原始生活環境、環境中缺少娛樂 要素、運送過程的環境不穩定、將不同族群的動物放入某個群體中等原因都會讓動物感到壓力、孤立與無聊,進而引發動物出現刻板行為。

1986年美國俄勒岡大學心理學家Norman D. Sundberg和他的學生針對“無聊”的感受進行 系統性的研究,測試人們在不同情況下產生無聊感的傾向性,結果發現人類在身處重複、單調以及壓抑的環境卻無法跳脫的時候都有短暫的厭煩情緒,但根據個體不 同有些人會頻繁地感到無聊,他們需要在生活中找到更多刺激或是找到生活的意義和目標,否則對生存這件事情就會產生厭惡感。而美國西佛羅里達大學的心理學家Jennifer與Stephen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常感到無聊的人也較容易罹患心理疾病。

其 實動物與人類相同,牠們在野外生活除了休憩時間以外,大多時間都花費在狩獵、覓食、社交或是玩樂上,這些事情是牠們生活的一部分,缺一不可,但人類在面對 動物時總是很容易遺忘牠們也會有所需求,就好像牠們甚麼都不需要,只要有空氣就可以活下去一樣,如果願意回頭細想這個問題,就會發現這樣的想法來的莫名其 妙。這是從小教育以及社會給予觀念偏差的問題,我們從現在起都必須將這樣的思考模式更正過來。

當 孩子們在展演動物場所開心地看著這些動物感到有趣的同時,動物其實正受到極大的精神壓力折磨,有些動物甚至有嚴重的憂鬱現象。原因有可能是長期感受到各種 壓力,例如孩子一出生就被飼育人員帶離母親身邊讓母親感到緊張且壓力過大,或者動物因為獨自生活沒有同伴而感到孤獨,又或是一整生被關在籠內無聊到發瘋。

這 些野生動物隨著牠們原始生長的環境演化而來,就像駱駝生活在沙漠少有食物所以倚靠駝峰內的脂肪生成養分,讓牠們可以四五天不用吃東西,北極熊生長在冰天雪 地裡因此演化出非常厚的脂肪以及毛髮保護牠們可以活下來,動物的祖先們用了幾個世紀去演化適應生存地區的環境,但是展演動物的場所卻不顧一切地將牠們從自 由的野外抓到一個牢籠裡作展示,瞬間牠們的世界改變了,環境變得單調、空間大量縮小,每天都要忍受許多人從玻璃的另一面觀賞,偶爾還會受閃光燈驚嚇,有些 動物甚至因為比較沒有攻擊性而必須接受民眾的撫摸與擁抱。

展示動物的生活24小時都像在監獄裡一般,沒有自由整天只能睡覺、發呆、時間到了就被工作人員餵食,沒有狩獵的需要。但野生動物最美的時候其實是牠們活在屬於自己的生活環境中。就像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非洲野原上奔跑捕捉獵物的獅子、在野外玩耍徒步行走的大象(大象一天可行走最多80公里!)、大海裡一群鯨魚互相合作捕捉獵物飽餐一頓,這些景象都讓人不禁愛上各種生物獨特的美麗,也看見動物們最真實的生活與生命力,而不只是隔著厚重的玻璃觀賞櫥窗內某個玩具。

如 果下次你又有機會去到這些展演動物的場所時不妨換個角度思考,將以上文章的內容都放在心上,仔細地觀察這些動物的行為和環境,透過同理心去感受牠們的生 活,你將會發現以往認為有趣好玩的觀賞行程是一件多麼殘忍的事情。這正是教科書上沒有告訴我們的事,也是近幾年來生命教育逐漸被重視的原因。在大家呼籲重 視我國孩童生命教育的同時,這些展演動物用牠們的受盡折磨的一生為大家上了一課,只是有多少人看見了呢?



參考文獻:

Norman D. Sundberg (1986), Boredom Proneness--The Development and Correlates of a New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Volume 50, Issue 1.

Jennifer Sommers and Stephen J. Vodanovich(2000), Boredom Proneness: Its Relationship to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Health Symptom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Vol. 56(1), 149–155.

Barbara Natterson-Horowitz ,Kathryn Bowers (2013), Zoobiquity: The Astonishing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Health, Random House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