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協會人員偕同志工一同拜訪彰化收容所,也就是電影《十二夜》的拍攝地點。在所方人員的引領下,首先進入了一個採光不錯的方正空間,這裡放滿了大大小小的狗籠,其中都關著狗。沒有太久停留,我們繼續往裡面走,發現部分僅能容納一隻狗的籠舍塞進了二至三隻狗、走道上也擺著狗籠。所方人員提到:早先經過的那個方正的空間本來是讓狗狗們運動的放風區,隨著所內的狗狗越來越多,狗狗失去了放風區,也幾乎失去了放風的機會。而在我們眼前呈現的正是收容所「超收」、「爆籠」的情況。
參訪的過程中,我們觀察動物的外觀狀況、與所方人員對談、翻閱狗卡,發現其實狗卡的照片清楚、紀錄尚稱詳實,即使超收依然堅持分籠、分區的原則,因此認為所方人員在管理上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只是動物數量暴增,工作人員的無力感也隨之加重,對個別動物的照顧也就無法如此細緻。
回到辦公室,我們整理農委會公布的收容所各項出入所數據後,發現今年五月以前,彰化收容所的動物數量都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距離「最大可留容量」仍有一段距離。然而,情況從五月開始急轉直下,彰化收容所的出、入所量都大幅上升,但出所的數量仍不及入所數量,導致在養量大幅上升,甚至在今年的七月底「在養量」成為「最大可留容量」的1.7倍,也就是俗稱的「爆籠」。從數據中發現的爆籠問題,也與我們在收容所看到的情況不謀而合。
同時,除了入所量大幅攀升,出所原因中有兩項的數據變化引起我們關注:「生理耗弱死亡」與「疾病死亡」的數量也悄悄跟著爬升。這可能是巧合,但我們也很難不聯想到:所內動物大量增加,使得個別動物福利下降的可能性。【閱讀更多】 201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