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員受理民眾所通報之台灣各處的動保案件,其中犬隻被通報的數量最頻繁,原因可能是飼養於室外、叫聲、體型且民眾容易發現到飼養有疑慮,收到通報後調查員便會前往了解情況,並盡可能提供一些方法,引導飼主去提昇動物福利;當然,很多時候這戶人家有養被通報了,隔壁幾戶人家也一模一樣的養法卻沒被發現,這時候我們就會主動上前進行宣導。

調查員某天外出訪查案件,在停車完後一個餘光瞄到,旁邊保麗龍箱下有一坨咖啡色的毛球,剛下過雨,周遭積著大大小小的水窪,正要蹲下細看是什麼生物時,突然間牠一個抬頭:「啊,是柯基!」。

與這戶人家聊了一下情況,原來這隻柯基因為打架的關係少了一邊的眼睛,業者覺得賣不出去了,又不想繼續養著負擔,就轉送出去給現任飼主;唉,一但少了可以利用的價值,無論什麼種類的動物都可以被棄養。

由於飼主需要長時間外出工作並沒有時間可以陪伴,日常在家的是一位阿嬤,一邊顧孫子還要一邊處理店內的事情,柯基就一直被鏈養在室外,吃得跟人一樣,其實阿嬤也不知道該怎麼照顧科基。調查員後來找了一塊木棧板,架高飼養環境,避免雨天積水問題,當時處於冬天,也找到一些舊衣,佈置了一個舒適的小窩,另外,實在很難讓阿嬤快速理解哪些人類的食材是狗不可以吃的,因此留了一些飼料罐頭,盡可能的給予飼主協助與實際提醒。

許多民眾會對於調查員所提出的飼養標準有誤會,認為會有過高的情況,實際上我們會根據現場飼養環境的限制、飼主的狀態,從最基本的部分請飼主調整,最優先的通常會是遮蔽(以不淋到雨、不被太陽直射)、飲水(乾淨的水和碗)開始去要求,很多時候也知道送養不易,只能針對飼主可執行之能力內盡可能的共同提升對方所飼養的動物福利,例如此案,墊高地面避免睡在積水處、給一些衣物鋪著就是初期的改善幅度。

雖然最後的結局是在下一次訪查時遇到的飼主本人,溝通下對方覺得自己沒辦法照顧好科基,決定要放棄飼養並同意由協會協助媒合新飼主,本來想說品種犬很好送,但在帶出後進行檢查發現有腎臟問題,原本的領養申請人便紛紛放棄,幸好最終結局還是有找到有能力以行動愛牠的人;科基是幸運的,有很多很不幸的動物是從一處不當飼養的地方轉到另一處。

到底,動保案件的問題根源大多是在哪裡?飼主責任;這不是在說誰好誰壞,大家很常把飼主責任與人品掛在一起,大部分的飼主都是好人、有愛心的人,也因此才會想去飼養動物,對吧?但就是飼主責任需要加強,需要去維護提升動物福利,不是養得活就好,當動物生病的時候要就醫,當動物變老的時候需要額外照顧,養好、養老是調查員會持續灌輸給飼主的重要觀念之一,因此,未來我們仍會繼續努力推動飼主責任,不分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