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協會接獲民眾通報,經過某條小巷中,看見一個大狗籠,籠養著一隻看似年老的黃金獵犬。犬隻看起來沒什麼活力,有其他聲響也不會想抬頭看看。後續民眾持續觀察,確認為長期關籠飼養,剛好這位民眾有上過協會的調查志工課程,知道可以嘗試看看以路人身份詢問看看飼養的情況,但按了電鈴後,沒有人出來回應,因此後續通報給協會,希望調查員能夠到現場了解飼養情況。

調查員初次訪查當天抵達後,家中無人因此留下探訪單說明來意,後續在籠外與狗狗互動,但犬隻仍舊呈現懶洋洋的姿態。空蕩蕩的金屬籠,上方沒有任何遮蔽物。籠子的大小對於犬隻來說 沒有足夠的活動空間。裡面放了基本的飲用水但水碗裡卻都是青苔...我們心想,可能又是一隻因長期關籠,導致活動量不足,對於探索世界已經沒有慾望的犬隻,看見我們也會不想要與我們互動,我們也發現當狗狗站起來的時候,後腳感覺有點無力。調查員現場觀察初步飼養概況,但詳細情形還是必須與飼主確認。

後續調查員安排夜間訪查,遇到長輩阿伯後得知,這隻犬隻是十年前小孩帶回家的,但因工作關係把飼養責任都交給阿伯處理,但阿伯已經將近七十歲,並不了解如何照顧犬隻,所以平時大多時間,都將犬隻關在籠子裡,在固定時間會放出來到後面巷子中大小便,再回到籠子中。阿伯以為這樣飼養就夠了,所以長年以來都是這樣飼養...

對於這樣的情況,調查員先向阿伯說明觀察到的情況,希望能一邊傳達 正確飼養觀念同時,幫助改善飼養情況與環境。同時 發揮改造本能,先幫犬隻改善目前的居住環境,將籠子蓋上遮蔽物,讓犬隻不受日曬雨淋;以及進出籠子相對吃力的情況,使用民眾捐贈的寵物階梯,讓後腳無力的犬隻能夠更輕鬆的進出。同時也跟阿伯說明正確的飼養知識以及良好的動物福利。

經過一段時間後再次訪查,發現門口籠子空蕩蕩,調查員心想狗狗去哪裡了?敲門後發現原來阿伯已經將犬隻帶入家中飼養,並且自由自在的在家中活動。阿伯說,在協會調查員介入後,他才知道原來犬隻不是看門用,而是可以像自己家人一樣給予陪伴照顧。阿伯也發現犬隻進入家中後常常跟著他們看電視、煮飯菜,成為彼此的陪伴。看到阿伯願意 一步一步改善環境,給予更好的動物福利,調查員覺得非常欣慰。其實有很多的不當飼養案件,飼主並非都是故意的,有的時候只是觀念需要被推一把,我們就能看見人與動物得到更好的生活。當然也要再次強調,飼養任何寵物之前都必須再三思考,可以負責飼主責任,再決定飼養寵物。